人工智能来了,法律是否该未雨绸缪


发布时间:

2017-02-27

对话动机人工智能、自主系统的出现,不但挑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,也挑战了人类对自己的认识,其中就包括各种不可想象变为现实后的法律风险。人工智能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?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将面临哪些风险?又该如何防范?围绕这些话题,《法制日报》记者与业内研究人士展开了对话。对话人:腾讯研究院研究员曹建峰《法制日报》记者张昊人工智能是什么记者:对于人工智能,很多人的了解还停留在科幻电影、阿尔法狗。从概念上说,

      近日,网上疯传“撕不烂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成”的视频。对此,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辟谣称,根据检测结果,送检的45个紫菜样品均未发现网传视频所说的用塑料袋造假问题,蓄意使用废弃塑料制成紫菜的问题应该不存在。

  据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耿健强介绍,根据前期相关单位和媒体对于“假紫菜”的辟谣,主要有水泡法、燃烧法、手撕法、水煮法4种简单易行的方法。为进一步验证“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”,中心在实验室进行了检测。

  耿健强介绍说,为使样本更具随机性、覆盖范围更广,检测过程更透明,在北京市食药监局组织下,来自北京市7家不同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购小分队,各自从不同区域、不同规模的商超、便利店、食杂店和农贸市场随机购买紫菜,共计购买来自25家生产企业涉及22个不同品牌的紫菜样品35个。再加上中心自行采购的9个紫菜样品,以及门头沟区热心群众送来的1个紫菜样品,本次检验紫菜样品共计45个,另有3个塑料薄膜样品。

  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吴燕涛博士介绍说,综合考虑紫菜和塑料袋的品质特性以及两者的差异性,中心制定了紫菜鉴别方案。利用氨基酸分析仪、红外光谱仪、扫描电镜等先进技术手段,对45个紫菜样品进行了真伪鉴别和具有一定特征成分的检测。目前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。 记者 王开广